听障聋儿要做到早发现,早验配,早语训三“早”原则。未及时干预“问题聋儿”就会有生理,心理缺陷及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在品行上存在严重缺点,性格发展上有偏畸的聋儿。其外显特征主要表现为打斗、攻击、说谎、偷窃、惧怕、自残、易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聋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在聋儿少年时期,这些轻度的心理行为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矫正,到了青年时期,则完全可能造成聋儿社交无能、社会能力下降、反社会倾向、人格、行为障碍等,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那么,针对这些情况,教师或家长应从那里着手做起呢?聋童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障碍主
要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障碍
聋童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问题,他们在学习上有正常人想象不到的困难。除了听力方面的障碍外,还有语言发育的障碍。这些聋童的学习交流中所出现的困难很容易使聋孩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不能专心听讲,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这些聋孩子往往还有多动性的行为表现,不能安静久坐,兴趣点容易转移,动作较多,家长难以制止,如果家长不善于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养成盲目乱动的坏习惯,所有这些都可能对聋童的学习造成不可忽视的障碍,总之,聋童的教育问题是复杂而艰巨的。
2、情绪发展障碍
一个聋童如果相对较同龄儿童表现较多的幼稚情绪反应,停留在较早的发展阶段,情绪发展较身体与智力的发展落后,则情绪发展障碍就会表现出来。这些聋童的行为表现有:缄默、孤独、胆怯、畏缩、恐惧等。多数感觉神经性聋患者的语言发发展几乎是停滞的。聋童的视觉补偿在捕捉信息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儿童的表现往往是异常的安静和缄默的状态,常常令人觉得他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由于他需要专注的聆听和用神观察,可能更容易较其他正常儿童感到疲劳,更容易产生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涣散的现象。如果外部环境对聋童的这些困难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而使他因而受责备,久而久之,会使他的自尊心受到挫折,情绪低落,感到不被环境接纳,而产生冷漠、退缩、自卑、孤僻等情绪发展障碍,有的聋童可能会出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行为。
3、心理需要障碍
人的心理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儿童期的心理需要主要是物质需要方面,这段时期需要家长适当的引导,聋孩子也一样,对各种需要不满足是共同的特点。聋童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过分依赖、固执、任性等。很多聋童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尤其对母亲。聋童由于有听力语言障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感情的交流与表达,在心理上需要上,聋童希望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一些家长可能会忽视这点,这对聋童的心理需要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一些聋童有较明显的固执、任性等表现,可能与情感交流的缺乏有关。
4、社交交往困难
儿童期的交往行为是成人期人际交往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为群体性和合作性。听力语言障碍会妨碍聋童的社会交往,长期听力障碍使儿童的交往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表现为明显的社会交往困难,不能与同伴正常交往,很可能因为耳聋而成为被他人欺负的对象,由此产生自我形象低落、社交表现不成熟。这样会同普通儿童进一步疏远,产生内心的自卑感,缺少自信心,情绪不稳,遇到挫折容易发脾气、爱冲动,这种行为特征可以一直持续到较大的年龄。
5、冲动性的行为表现
还有一些聋童常常受到偶然动机和激动情绪的影响、支配而表现出冲动性的行为特征,而导致不适当的行为。有些家长对聋孩子有一种“负罪感”,过分保护,常常无原则的迁就孩子,往往强化这种冲动行为;另外,在缺乏爱护的聋童家庭,这种冲动行为也有明显体现,可能是聋童希望借此引起父母的注意有关。一个聋童如果能够在早期得到治疗康复,他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可能要少得多,相反,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寂静、缺乏交流、学 习得环境中,那些孤僻、退缩得情绪障碍会越来越明显,逐渐发展成固执、任性、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冲动性行为也会较为明显,这在一些成年聋人身上有着较明显的体现。 所以三“早”原则对听障聋儿很重要,这关系着以后孩子的生活发展,关系着他的一生。
地址: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中和街378号第3间铺面(宾阳县糖业烟酒公司门面)